欧盟中国商会简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与中欧伙伴关系 :评估、影响与建议

(本简报是欧盟中国商会简报(CCCEU Briefing) 2020年第二期英文版的中文摘要)

-       202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议程的关键性年份,亦是中欧关系大年。在国内,全国上下正为今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摆脱绝对贫困而冲刺。今年也是实施中国“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中欧伙伴关系今年面临历史性机遇:今年是中欧建交45周年,双方定于3月在北京举行年度领导人会议,拟于9月在德国举行中欧全家福峰会,还将致力于达成中欧投资协定,对自由贸易协定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立绿色伙伴关系和推动数字合作等宏伟目标。上述议程和目标对欧盟中国商会及其所有会员和合作伙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自去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现称为COVID-19)在湖北省武汉市爆发,并演变成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在中欧双边关系中增加了意料之外的短期变量。中国政府及其全体人民正全力以赴地参加这场与看不见的病毒进行的“人民战争”。商会会员与合作伙伴也在努力协作,共同抗疫。在这段困难时期,欧盟中国商会启动了专项研究《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与中欧伙伴关系:评估、影响与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广泛听取了会员意见,并邀请外部专家撰写背景文件。在此,我们特别感谢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教授,瑞士Boller-Wu基金会负责人Hans Boller博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数字卫生与创新总监、首席信息官Bernardo Mariano先生,世界卫生组织技术官员吴晟女士,华为欧盟公共事务副总裁孔瑜先生,法国Neoma孔子商务学院院长张海晏教授,德意志银行前银行经理、德国企业家Volker Heun先生;荷兰纪录片制片人、丝路电影沙龙创始人赵佳博士、云知声中国东南区域总经理陆阳先生等为本研究提供了背景文件及深刻见解。同时我们要感谢法国中国工商会、西湖欧洲、比亚迪、南方航空等会员单位为本研究提供了建议。本简报由多项观察评估结果和五项政策建议构成。

  • 观察和评估结果摘要

      如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专家所述,新冠肺炎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致命性不是很强。应对突然爆发的疫情,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阻隔和救治努力的规模和速度史无前例。在这次抗疫行动中,关键是加强了从城市到偏远乡村全国一盘棋执行中共中央决定的动员和协调,并在国际上进行密切沟通和合作。抗疫过程中,最高领导层展示出了非凡的政治决心及快速行动。由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和指挥,中共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由李克强总理领导,中央派出由副总理负责的中央指导组在一线指导和督战,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中国抗疫的严肃性、紧迫性和坚决行动。湖北省委书记和武汉市委书记也换将,加强了前线领导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借鉴汶川地震时的举国体制,中国动员了全国力量,派出近32,000名专业医务工作者和全国近10%的重症医务人员,对口负责湖北武汉和各地级城市的防控和救治工作。目前疫情的防控已达到最艰难、最关键的阶段,但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中国正在寻求抗疫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中国官方称这种平衡是一场“大战”和“大考”,敦促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层要积极应考。中国政府也显示出决心,认真汲取本次疫情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和漏洞,以便系统性地推进全国公共卫生体系等领域改革,从根本上阻止2003年非典和这次疫情的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在国际层面,中国领导层积极寻求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全球领导人特别是欧洲领导人的积极回应。法国总统马克龙两次致电习近平主席表示愿意为共同抗疫并对中国提供支持。中国外交官在利用各种场合对外说明抗疫的最新进展。中国驻欧盟使团张明大使频繁与欧盟官员接触,举行发布会介绍情况。中国在欧企业也为抗击疫情与时间赛跑。欧盟中国商会会员和合作伙伴也共同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商会还建立了志愿者工作组,邀请在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等国的合作伙伴向中国提供急需的医用物资信息。

 

      对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商会的大多数会员和专家都排除了疫情导致中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疫情对中国会造成巨大的短期影响,但经济将在第三和第四季度反弹,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疫情也不会影响中国企业对欧洲的长期承诺,不会影响他们与欧洲已经建立的关系。中欧双方均已采取措施,限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我们还看到中国境外的一些媒体表达了对阻击疫情的积极支持,但部分媒体、政治人物和社交媒体用户则不负责地渲染种族主义,聚焦焦虑和指责,甚至散布谣言和阴谋论,这不利于对疫情的理性理解,加深了不信任裂痕。

 

  • 抗击疫情背景下对中欧关系的五项建议

      基于上述评估和观察,欧盟中国商会研究团队提出五项建议:

      第一:应对疫情,欧盟需更进一步发出协同的人道和团结的信号

      越是在困难时期,中欧越能凸显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最近一段时间,欧盟领导人及其机构、欧盟成员国一直密切关注中国,监测疫情并迅速采取行动,提供援助。商会建议欧盟及其成员国继续采取支持态度,并在控制疫情方面与中国保持进一步的积极协调。在当前的困难时期,继续维护和加强中欧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双方未来经贸关系的关键,使疫情下的短期紧急情况不对数十年来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产生持久影响。

      第二:设立第七优先事项,推动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领域合作

      在最近的德国之行中,外交部长王毅提出了2020年中欧关系六项优先事项:努力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力争启动中欧自贸协议可行性研究;制定今后五年中欧合作规划;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对接,开展第三方合作;探讨建立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开展数字领域合作,推动中欧合作提质升级。根据对当前疫情的分析,我们建议把公共卫生、健康与食品安全合作列入议程,成为第七优先事项。中国将在公共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等领域内发力。双方应在这些领域内进一步探索合作方式,例如,增强信息交流、共享最佳实践、发掘培训项目、进一步探索该领域的商机(例如提供针对COVID-19和其他疾病的疫苗和医疗服务)。此外,还可包括采用新技术(例如人工智能)来甄别、诊断、预防、治疗各种流行病。例如,通过分析感染COVID-19的患者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协助病毒的诊断、治疗以及加强医院的系统管理。具体而言,通过优化算法、提高计算能力可以加速病毒的基因测序,并加快疫苗和药物研发进程。

     第三:中欧携手,采取共同行动,深化全球合作

      正如过去几周所示,有效减少疫情扩散的关键是针对病毒传播采取国际合作。其中,共享防控病毒的信息对赢得疫战至关重要。尤其在非洲大陆,面对此类大规模的流行病,许多非洲国家还缺乏必要的设施与经验。为防止疫情在非洲的大范围传播,中国和欧盟应当采取共同行动。因此,商会及会员(其中大多数的分支机构也活跃在非洲)欢迎旨在促进全球公共卫生的多边倡议,中欧可在倡议框架中共同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公共卫生危机应对能力。并且,从建立外交信任增进政治关系,到加强专业知识交流与新技术发展,再到促进经济和商业合作,在框架内采取共同行动,能够进一步促进积极的“外溢”效应。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中欧双方的众多企业能够为此做出实质贡献。

   第四:面对信任赤字,创新推动公共外交, 促进沟通和理解

      我们的研究还遗憾地发现,部分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负面作用,加重了对中国人(尤其是在第三国生活与经商的中国人及华裔)的歧视,渲染种族歧视。我们注意到部分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散布的民粹主义信息,以及它们对成员国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负面社会影响。与之相较,我们赞赏部分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所发布与分享的支持信息,既能够促进民众对疫情的客观正确认识也有助于增强互信。在此,本商会代表所有会员呼吁媒体传播更多积极信息,报导客观事实,而非恶意引导民众对中国及其人民产生负面和偏见。我们还主张中国和欧洲做出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公共外交努力,以进一步重建并增强与欧洲伙伴的信任关系。

   第五:树十年增长雄心,将2020定位为共同繁荣新起点

      最后,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前期简报的核心信息,我们恳请中欧双方领导人对进一步增长和繁荣做出承诺并付诸行动。中国和欧盟共同构成了具有19亿消费者的巨大市场,而其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在十年中有望超过10亿。商会及所有会员一致热切希望助力欧盟实现高质量、绿色和包容性增长,并实现2020-2030年间年均增长率提高到2-3%的目标。实现这些共同目标的两项必备要素是:认可中国企业对欧盟经济的贡献和中欧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

 

关于欧盟中国商会及简报 (CCCEU Briefing)

      本期欧盟中国商会简报(CCCEU Briefing)由欧盟中国商会研究团队提供;感谢外部专家及商会会员对其做出的宝贵贡献。简报是欧盟中国商会的主要研究和传播产品,旨在就重要议题为中欧双方提供建设性政策建议,推动中欧经贸合作。本产品是欧盟中国商会提供的公益性政策产品,引用和转载请注明来源。

      欧盟中国商会由中国银行(卢森堡)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欧洲)有限公司和中远海运(欧洲)有限公司发起,2018年8月31日在布鲁塞尔成功注册。2019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布鲁塞尔为欧盟中国商会成立揭牌。欧盟中国商会会员单位已达59家,代表近1000家在欧中资企业。其使命是以会员为中心,以做好服务、倾听声音、树立形象为要务,为其获得更好的营商环境,同时与欧盟机构加强互信,分享机遇,实现商通中欧,共创繁荣。

若有更多建议,请联系欧盟中国商会秘书处于佳女士,邮箱 info@ccceu.eu。

Office 503 A, Rond-Point Schuman 6, 1040 Brussels, Belgium

 +32 2 234 79 12